中新社北京5月16日电 题:从围观到体验 类博物馆为民众文化生活添活力
中新社记者 徐婧
(资料图片)
在清代的棋盘上对弈、亲手参与一张纸的诞生……这些体验项目如今能在“博物馆”里完成。今年,北京的博物馆家族加入了新成员——类博物馆,为民众带来文化生活新方式、休闲场所新选择。
何为类博物馆?记者从北京市文物局获悉,截至2022年底,北京共有备案博物馆215家。除这些备案博物馆外,北京还存在大量具有或具有部分博物馆收藏、展示和教育功能的场馆,其中相当一部分为民办场馆。
据初步统计,目前北京共有此类机构561家。经过前期指导、培育和专家组验收,已有6家类博物馆挂牌开放。
一家类博物馆如何建成?以北京首家挂牌开放的类博物馆——崇德堂匾额博物馆为例,该馆馆长李培义从2012年开始征集与“德”相关的匾额、书法、拓片、印章等,十余年间接收了数千件捐赠藏品。经过近两年的准备工作,该馆在今年3月作为类博物馆正式挂牌开放。
“在崇德堂匾额博物馆,公众可以眼睛看、耳朵听、心里记、动手做,全身心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。”李培义介绍,该馆将道德文化融入各项活动,观众不仅能体验古法造纸、匾额传拓、雕版和活字印刷及古书装帧等传统技艺,还能走进当思园(菜园),感受劳动的艰辛与收获的快乐。
5月15日,观众在北京崇德堂匾额博物馆参观。中新社记者 易海菲 摄北京是世界上拥有博物馆资源最多的城市之一。与品类丰富的备案博物馆一同“赛跑”,类博物馆有哪些优势?记者了解到,一些类博物馆根据自身特点,以更为开放的展陈方式和更具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吸引观众。
在北京祥体育博物馆,观众可以向工作人员申请将展品拿出展柜,与感兴趣的馆藏零距离接触。“来参加研学活动的小朋友可以手持2008年北京奥运会或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火炬,在旁边的体育公园进行传递。”在该馆副馆长丁妍力看来,体育精神的传承与体育知识的传播同样重要,博物馆将中国体育历史用展品串联,呼吁公众重视体育文化。
陀螺、投壶、奥运火炬……北京祥体育博物馆收藏有古今中外体育奥运文物、藏品近三万件,展出两千余件。该馆馆长李祥表示,在筹建博物馆时就希望带给观众轻松的观展氛围,打造一个拥有教育功能的体验空间。
“这里有十余种可以体验的体育项目,并设有各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的藏品专区,很多观众到馆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自己家乡的藏品。”李祥说,多数观众愿意在看展后玩一玩,这坚定了他继续开拓互动项目的决心。
在一座正在建设的“博物馆之城”,类博物馆的开放能带给公众什么?对于“Z世代”而言,博物馆是他们偏爱的假日休闲地,类博物馆的出现则为这份文化滋养增加了更多可能。
“展览很新颖,用更艺术的方式来阐释文化,带给观众感官刺激。”五月的周末,在位于首钢园的瞭仓数字藏品博物馆,邓钰萱和岳蓉宜正用画笔为纸上的马涂色,几分钟后,工作人员通过激光扫描设备将画面投射上墙,不同花色的马儿便依次行进在古道上。
瞭仓数字藏品博物馆商务经理吕佳明介绍,正在展出的“流动万象”沉浸式光影展灵感来自北京“母亲河”永定河,通过扩展现实等技术打造沉浸式数字光影空间,用骆驼、古道、四季等要素,将“水”的不同形态用光影呈现,让观众在别样的视听体验中感知自然之美与城市文明。
5月14日,观众在北京瞭仓数字藏品博物馆参观。中新社记者 易海菲 摄科技赋能艺术的同时,该馆还着力增加展览的文化内涵。吕佳明透露,瞭仓计划与北京艺术博物馆等文博机构合作,通过特效让馆藏“走出”展柜,“未来,瓷瓶上的花纹、碗底的字都能借助科技‘动起来’。”
《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》将于今年发布,致力于到2035年将北京打造为一座“全域活态博物馆”。就在今年5月,北京举办首届北京博物馆活动月,重点推介近300场展览、上千件线上文物,百家博物馆联动,全面展示博物馆的风采和魅力。
“喜欢博物馆的人在北京生活会很开心。”邓钰萱说,自己常在假期走进博物馆,博物馆活动月发放的免费门票大幅降低了观展成本,“类博物馆加入到惠民活动中,让博物馆和人的距离更近了。”(完)